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岳洋合 制图
金融“水温冷暖”,民营企业总能率先感知。
“先等等看”是当下民营企业主普遍的心态。这也直观地反映在投资数据上———今年1月至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9436亿元,同比下降0.5%。
从融资层面看,尽管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力度只增不减,但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民营企业融资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特别是中型民营企业,解决其融资症结,有待银行形成合力。
探温:民企融资症结待解
“我们希望银行雪中送炭,但银行只想锦上添花。”广东一名主营家电的中型民营企业总经理坦露心声。他表示,去年公司账上有3000多万元现金时,银行“踏破门槛”前来询问贷款意愿。今年订单并未减少,公司也正常运转,却因为涉及诉讼纠纷,银行就不见踪影,甚至有银行抽贷,导致公司现金流愈发紧张。
“现在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都能享受政策优惠,唯独中型企业没有。”另一名主营塑料制品的中型制造企业负责人说。现实中,有类似经历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其中许多企业当下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
据了解,在金融全力以赴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银行为达成监管指标,更倾向于向小微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发放贷款,中型民营企业成为“消失的中间地带”。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资金流转是中型民营企业的主要诉求,而投资周期长、资产变现慢、贷款利率高是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记者经过前期调研发现,银行发放贷款需要平衡风险和收益,在风险把控环节并不会将企业简单区分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但是由于贷款定价较为灵活,投放领域也有所侧重,银行并未对民营企业形成整齐划一的支持方案,无法对民营企业做到“一视同仁”。
求解:建造综合金融服务“立交桥”
“在民营企业中,中型民企可能确实有融资方面的独特难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虽然目前针对民营经济有专门的金融支持政策以解决不同规模民企的融资难题,政策也在引导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精准指向特定的短板领域。但是要求所有主体、所有领域都获得绝对均等的融资机会,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规则。
民营企业要实现“从小到大”的飞跃,除了寻求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手段,还需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平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既要进一步优化政商关系、营商环境,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既要找准民营企业在经济大循环中的定位,积极推进创新发展,也需要金融机构优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杨海平称。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首先应当转变观念,破除“把钱贷给国企是安全的,贷给民企有风险”的错误观念;其次,金融机构要破除抵押品依赖,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完善风控,解决“不会贷”问题。
从信贷“独木桥”改造升级为金融“立交桥”,金融机构大有可为。杨海平建议,商业银行可利用自身的融资枢纽地位及链接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优势,应当根据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组合集成的基础上,推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债权、商行+投行、金融服务+非金融服务、融资+融智+赋能的综合服务方案。
破题:还需金融机构形成合力
民营企业发展迎来了政策东风。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8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提出希望进一步拓宽债券融资渠道等诉求。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会上表态,将切实发挥国有大行“头雁”作用,提升民营企业贷款稳定性,扩大小微企业授信覆盖面,支持民营企业债券承销发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表示,将继续加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服务民营企业力度,加快债券市场创新,满足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近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发布了支持民营企业行动方案,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例如工行重点聚焦切实抓好政策落地、突出保障重点领域、精准开展产品创新、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四个方面,目前工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4.3万亿元。建行提出九个“着力”,即在市场经营主体拓面、信贷融资上量、债券融资支持、股权投融服务、“信易贷”平台应用、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和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参与重大战略和“走出去”、发挥集团综合服务优势等方面着力。
股份行当中,中信银行提出了26条工作举措,光大银行推出29条具体工作举措。截至2023年6月末,中信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近万亿元,占贷款总额比重超过40%;光大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7500亿元,同比增长13%。
王青预计,下半年金融管理部分或将加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民企贷款投放的考核力度,也不排除设立定量考核指标的可能。伴随民企融资环境、经营环境全面改善,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有望由负转正。这将为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复苏动能转强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