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消费金融和场景的深度嵌套,银行加快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抓入口、抢流量。7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微信优化了信用卡“取现”功能,低调显示了银行官方借款服务,通过这项服务,用户可以进行名下信用卡取现操作。鏖战“线上时代”,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成为银行的普遍选择,不过,在业务规模及贡献度得到提升的同时,做好资金流向合规管控也不容忽视。
优化信用卡“取现”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用卡“取现”渠道不断优化升级。7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微信优化了信用卡“取现”功能,上线了银行官方借款服务。进入微信“我的”板块,点击服务,随后进入信用卡还款界面,点击右上方的借款选项就可以看到用户名下可支持借款的信用卡。
简单来讲就是将信用卡“取现”业务功能搬到了微信里,实际的“取现”、审核服务仍由银行提供,可借最大额度一般为信用卡消费额度的一半,借款金额可能占用信用卡消费额度。
以华夏银行为例,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后发现,若用户借款金额为1000元,可以分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偿还,不同期限偿还的金额分别为1018元、1036元、1072元、1108元、1144元,该费用与银行预借现金收取的费用一致。预借现金是信用卡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信用卡的传统成熟业务,根据相关页面介绍,微信信用卡还款平台不额外收取费用。
在输入借款金额,选择好还款期限后,北京商报记者提交了借款申请,不到1分钟借款资金便成功入账绑定的银行储蓄卡中。值得关注的是,在借款过程中,用户选择还款期限不同,对应的近似折算年化利率(单利)也有所不同,以上述期限为例,年化利率分别为10.77%、12.24%、13.03%、13.23%、13.27%。
借款用途主要有家庭装修、休闲旅游、家具家电、教育进修、购车消费、婚庆服务、医疗服务、商城百货,微信提醒称,“资金仅限于日常消费,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等领域”。
微信上线银行官方借款服务将为信用卡“取现”带去巨大的流量。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微信就面向部分用户展示了银行的“取现”入口。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可支持“取现”的银行有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7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信用卡“取现”相关服务由合作银行官方提供,与此前一致,仅小范围试点,相关调整为优化用户体验,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和促进经济消费。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微信与银行信用卡合作“取现”功能,将个人用户绑定的信用卡集中展示,属于展示和导流合作。对于用户来说,将信用卡“取现”产品集合在微信里,需要资金周转时更加便利,也方便做对比筛选;对于银行来说,信用卡“取现”多了一个大入口,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业务量,增加信用卡收入规模;对于微信来说,扩充了借贷产品服务的丰富度,提升了用户黏性和业务价值,也可以收获导流服务费用。
打造流量入口获客渠道
如今,信用卡市场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依托生活品质和消费升级不断提升的契机,信用卡已从工具之战演变成为生态、流量争夺战。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与2022年较为单一的仅展示“取现”入口不同,此次微信在银行官方借款服务板块还上线了“办超V卡”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办理联名信用卡。
以北京地区为例,用户可以选择的发卡银行有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可选择的卡片种类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银色梦想卡、粉色鹅仔卡、黑色尊享卡等多种,能享受“每月享免还额度、机场贵宾权益、腾讯权益”等福利。
北京商报记者随机测试发现,在同意相关协议点击办卡申请后,界面便跳转至银行信用卡申卡流程,用户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学历、单位名称等信息后便可以进行信用卡申请操作。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微信升级信用卡借现金服务,实际上使得借款业务触达终端用户的路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得银行在激活信用卡用户、促进信用卡交易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上线“办超V卡”服务权益,也可以看作是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拓展业务,确实可以为银行信用卡获客引流起到一定作用。
鏖战“线上时代”,联手互联网巨头引入新流量成为银行抢滩发力的重点。一方面,部分银行看中了巨头掌握的大量消费者数据,在“双11”“购物节”中与之联手,推出信用卡积分、刷卡等福利,增加用户的刷卡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也有银行看中了巨头的多元金融业态布局,采用深度合作模式推出联名信用卡,从而实现品牌、客户、资源的强强联合。
此前亦有信用卡中心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我行信用卡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平台资源搭建起全面的信用卡产品融合服务,同时通过发卡量定价、卡片权益定价、市场活动投入等多种商务合作模式,与平台建立联名卡合作”。
在于百程看来,随着消费金融业务从高速发展到成熟阶段,近两年开始,信用卡整体的新增发卡量增速下滑,逐渐进入存量时代。银行在信用卡获客和运营上的压力逐渐加大,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导流等业务,有利于发挥双方用户和业务优势,形成互惠,已经成为银行信用卡运营的普遍选择。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从存量市场的角度分析称,“银行信用卡部门为了让消费者办理信用卡都会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权益,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信用卡部门获客。但进入存量市场后,个人认为效用已经不大,毕竟各大银行信用卡部门也早已触网”。
做好资金流向合规管控
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嬗变,信用卡发卡规模增速趋稳,行业增量空间收窄,用户活跃度成为信用卡竞争的制胜关键。虽然通过和互联网巨头合作有助于带动信用卡业务规模及贡献度得到提升,但其中的风险也仍需注意。
例如,在隐私信息方面,互联网巨头不能直接向银行提供信息,银行也应通过各类认证措施,保障用户线上办卡安全。于百程强调,对于平台来说,还需要注意在产品展示方面的合规性,银行对于合作方也要做好资格准入和营销等合规管理,另外,信用卡“取现”的资金属于借贷资金,监管要求禁止流向投资股市、楼市等,平台需要协助银行一起做好资金流向的合规管控。
苏筱芮进一步指出,此类创新方式应当明确好合作双方各自的权责,互联网平台在宣传时,应当遵守金融营销宣传的有关规定,而银行也应当清晰地披露申卡、用卡及活动等相应规则,建立好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
“信用卡进入存量市场后,比拼的还是服务和优惠福利,将服务分类细化,满足高端信用卡持卡人的需求,让持卡人拥有更多的优惠,才能带动业务规模短时间内快速扩大。”王蓬博直言,从平台角度,针对有可能通过互联网巨头渠道套现的情况,平台也要不断提高套现的监测范围、防控能力和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