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8月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39.51亿手(单边,下同)和262.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1%和1.80%,半年累计成交量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中期协还披露,截至2023年6月底,期货公司总资产1.76万亿元,净资产189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7%和7.84%,资本实力有所增强。
对此,有期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期货公司股东增加资本投入,为期货公司未来新业务提前布局;另一方面则是其风险管理业务、境外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等扩容,也需要新增资本的投入。
年内上市9个新品种
根据国际期货行业协会(Futures Industry Association)统计的成交量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全球期货市场成交557.82亿手,同比增长44.68%。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占全球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7.08%,较2022年上半年占比7.9%下降了0.8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类品种成交量全球占比70.91%,较2022年上半年占比69.07%提高了1.84个百分点。
中国内地期货交易所(注:不含广州期货交易所)中,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在全球交易所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中分别位居第6、第8、第9和第25位。上半年全球各类期货期权品种成交量前20位排名中,中国品种在农产品品种中占17席,金属品种中占15席,能源品种中占5席,贵金属品种中占4席,其他品种(包括商品指数、信贷、化肥、航运、住房、通胀、木材、化工产品和天气等各交易所特有、非常规大宗品种)中占前18席。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成交额和成交量双增的同时,我国期货市场持续扩容。新品种上市方面,年初至今共新上市了9个品种,包括4个期货品种和5个期权品种。
其中,中金所上市了30年期国债期货;上期所上市了氧化铝期货、合成橡胶期货、合成橡胶期权;大商所上市了乙二醇期权、苯乙烯期权;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了碳酸锂期货、碳酸锂期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了科创50ETF期权。
截至目前,我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119个,其中商品类100个(商品期货68个、期权32个),金融类19个(金融期货8个、金融期权11个)。
机构业绩表现并未同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上半年市场成交量创历史新高,但期货经营机构的业绩未能同频。
中期协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150家期货公司交易额为26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73%;交易量为40.79亿手,同比增长34.03%;营业收入为186.75亿元,同比下降7.56%;实现净利润49.84亿元,同比减少14.25%。
具体到各家期货公司,由于市场变化导致交易所返佣下降,同时手续费率竞争日趋激烈,加上自有资金投资收益表现不一,各家期货公司的业绩表现各异。比如,南华期货(603093.SH)发布《2023 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称,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6亿元到1.75亿元,同比增加112.53%到132.45%。而弘业期货(001236.SZ) 披露《2023半年业绩预告》则显示,上半年其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0万元-750万元,同比下降78.73%至81.56%。
对于业绩上涨的原因,南华期货表示,上半年各项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尤其在境外金融服务业务方面,公司持续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较为完善的国际化业务布局优势,推动境外金融服务业务规模持续提升,使得公司境外金融服务业务收入大幅增加,且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增幅较高,提高了公司整体经营业绩。
而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弘业期货则表示,受公司期货经纪业务代理成交额下降、期货交易所手续费返还标准降低和市场利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幅度较大。另外,公司加大了针对业务拓展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长期投入,报告期内业务及管理费用有所增长。以上综合导致公司整体业绩同比下滑幅度较大。
另外,分业务来看,根据中期协发布的数据,全行业而言,今年上半年经纪业务累计收入100.09亿元,同比下降17.78%;咨询业务累计收入0.37亿元,同比下降11.90%;资产管理业务累计收入4.83亿元,同比下降3.78%;风险管理公司累计业务收入1083.94亿元,同比下降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