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一周年,券商衍生品业务稳健增长,其中跨境衍生品业务成为新蓝海。中国证券业协会7月中旬公布的5月末场外业务数据显示,券商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期末存量已达到6726.95亿元,较去年末同比增长14.59%。其中,收益互换、场外期权是最主要的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灵活的对冲工具对于权益投资资金而言不可或缺,衍生品业务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市场进行精准的风险溢价定价,也能更好地吸引中长线资金,从而活跃资本市场。随着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更多券商的跨境衍生品业务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券商场外衍生品市场持续发展
随着投资机构对风险对冲的要求及投资策略的多样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衍生品种类逐步丰富,各方市场参与者积极布局场外衍生品业务。
目前,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较为平稳。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券商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34564.98亿元,存量名义本金规模20712.25亿元。其中,场外期权存量名义本金规模12208.82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47%。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目前,共有45家券商是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其中一级交易商8家,二级交易商37家。一级交易商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等头部券商。
“衍生品业务风险较高,让抗风险能力强的券商先行先试,业务经过牛熊考验后,会有更多券商申请场外期权业务一级交易商资质。”华东某大型券商自营部门总经理表示,“监管鼓励风控严谨、合规度高、资本实力强大的头部券商参与衍生品业务,这是券商发展的下一个重点。”
7月份以来,广发证券、国信证券、财通证券等5家券商接受投资者调研,均回复了自身衍生品业务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财通证券表示,将重点布局衍生品业务。通过量化自营,创新资本中介业务、服务机构客户客需、做大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
许多头部券商在去年年报中提到2023年衍生品业务的发展,表示要不断丰富业务场景。中信证券表示,公司股权衍生品业务将继续完善产品供给和服务生态,提高交易和定价能力,打造国际化综合业务平台。
开展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需练好“内功”
随着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上市券商获批开展跨境业务试点的节奏明显加快。在业内人士看来,开展跨境业务是大型龙头券商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则为券商拓展跨境业务锦上添花。
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迅猛。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跨境衍生品存量规模达6726.95亿元,较去年末增长了14.59%。其中收益互换业务存量规模达到4518.45亿元,场外期权业务存量规模达到2165.80亿元,信用衍生品业务存量规模达到42.70亿元。
业内人士介绍,客需业务收入已经成为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重要的盈利来源之一。“以跨境收益互换为例,一些私募机构与券商签订跨境收益权互换的场外协议,买卖挂钩境外标的的合约。”一位大型券商自营总经理表示,“比如境内客户想投资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又没有在境外开过账户,就可以通过收益互换的方式挂钩美股标的,最后到期收益结算。”
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我国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沪深港通标的不断扩容,更多券商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述人士认为,在发展跨境衍生品业务上,券商需进一步扩大净资本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券商应完善跨境业务信息技术系统与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机制,使之与券商跨境业务规模相匹配,切实防范跨境衍生品业务风险。
招商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郑积沙表示:“券商若想实现衍生品业务上的快速发展,需要在业务资质、资金实力、客群基础以及人才、系统、风控等综合实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衍生品业务都有强者恒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