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发得到业界重视。近期,多家金融机构先后发布了“数字化转型方案”,旨在更好地促进科技与金融服务相融合。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数字金融应聚焦三大重点领域。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数据价值化、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二是将数字思维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持续拓展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三是统筹创新发展与数据安全,加强相关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夯实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持续升温,目前已从单向赋能支撑逐步发展到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融合发展。”在近期召开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与会嘉宾认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应持续夯实、完善相关技术创新。
什么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它以算力为核心,融算力生产、传输和服务于一体,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中国建设银行运营数据中心副主任常冬冬表示,接下来,应着力打造新型算力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实施。截至2022年6月,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建成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针对金融领域,核心环节是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要打造布局科学、安全可靠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筑牢金融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
“基础设施建设在证券期货业中备受重视。”中信建投证券首席信息官肖钢表示,《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开展“云、网、库、链”一体化建设要求。一是建设行业云平台,当前正在大力开展通用云产品服务建设,为行业提供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数字化云服务;二是推进证联网建设升级,做好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三是建设行业集中统一的大数据仓库;四是打造分层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行业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
推进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方面,重点关注数据的价值化问题。“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关键的生产要素,它将与土地、资本、人力、技术等传统关键生产要素发生化学反应,引发一系列变革。”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总工程师赵韵东表示,数据要素本身就蕴藏着巨大价值。
“要以数据为基石,把数据的深度挖掘、运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马龙认为,要重塑数据治理架构,建立企业级的数据模型,搭建一体化的数据分析与运用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形成内外部数据充分共享、灵活运用、高效处理的聚合效应。
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化云平台、区块链为代表,技术发展正在持续推进IT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赵韵东说,基于这些新的基础设施,金融业务可以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服务实体经济,最终实现“IT+产业”的融合发展与良性循环。
金融服务注入数字思维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正在为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空间。其中的一个有效路径是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的全流程,持续拓宽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健全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制机制,不断壮大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当前,数字金融在服务政务信息化、乡村振兴、个人金融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多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行业,银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有可为。一方面,要用新技术赋能传统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托“技术+场景”,成为客户流、资金流、信息物流的整合者,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政务信息化,这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该行主动对接各级政府机构,满足其财政资金支付、预付费监管、社保医保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升级需求。目前,工行浙江嘉兴分行已面向财政部门、各级预算单位推出了“工银e政务”金融服务平台,它集资金存管、收支管理、资金动态监控于一体,除了原有的企业网上银行等基础功能,该平台还能为预算单位提供智付、智缴、智存等服务,以及云办公、云人力、云差旅等云服务。
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涉农场景与金融服务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在农业生产托管领域有细化管理的需求,农业银行已于近日上线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系统’。”据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农业生产托管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农场、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服组织完成。目前,“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系统”能够为地方政府、农户、农服组织三方提供金融服务。具体来看,地方政府可通过网页端在线统筹管理农服组织;农户可通过“农银智慧农服平台”微信小程序,线上浏览农服组织信息、查询补贴价格、查找本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服组织则可在线上完成订单确认、生成服务合同、上传服务凭证等操作。
目前,手机银行已成为数字金融的创新探索平台。“手机银行能够充分发挥‘数据驱动+算法控制’作用,提升数据价值、优化金融服务。”赵韵东表示,以最常见的“自助注册”场景为例,银行通过采集数据、模型分析发现,部分用户流失的原因是“同一手机号无法重复注册”,针对此原因,农业银行实施了80余项技术优化工作,最终大幅提升了自助注册的成功率。
创新发展与数据安全兼顾
需要注意的是,深度运用还要审慎运用。发展数字金融,要统筹创新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金融科技风险。《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同时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
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面临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个别金融机构存在技术路线战略失误、IT治理薄弱、过度依赖第三方机构等风险,可能危及金融机构自身安全稳健运行。再如,数字金融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基础数据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信息技术管控能力无法充分匹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
其中,数据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金融机构要做数据价值的探索者,更要做数据合规、数据安全的守护者。”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表示,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发布多项指导意见,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使用数据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指明了方向。
“新技术、新模式正在深刻改变金融风险的生成方式、表现形式和传导路径,不断对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活动上表示,金融业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处理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既要支持鼓励金融业探索应用新技术,又必须确保金融创新始终在安全审慎的轨道上运行。
具体来看,一是完善基于规则的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原则,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金融监管,持续完善、修订现行金融监管规定,针对新兴金融科技活动及时制定出台专门的审慎监管规则。二是丰富金融科技监管工具。在监管科技方面,持续推进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的数字化体系建设;在合规科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建设数字化平台,强化对合规风险的有效管控。三是加强消费者保护。“虽然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具有金融风险属性,但在实践中,技术又容易与一些不当金融行为相互交织,成为欺诈、洗钱等活动的工具。”肖远企说,为此,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与数据安全保护、强化信息披露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