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的经济活动占国内全部经济活动10%左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绿色信贷余额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5%。在碳中和背景下,按与《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报告口径”测算,中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
当前,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的低碳转型迫切需要金融支持。12月5日,独立资产管理公司景顺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联合发布《煤炭开采、燃煤发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报告强调,煤炭开采、燃煤发电、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需要金融机构的协同支持。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关注企业的碳排放现状及可持续活动等信息,判断其低碳转型风险和收益,评估企业未来估值和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有良好前景的技术、项目或企业,积极探索创新转型金融工具。
金融机构应主动引导企业制定转型计划,帮助企业进行转型能力建设。同时帮助企业提高转型活动的透明度,有效规避“假转型”和“洗绿”。
报告指出,目前国际市场转型金融相关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根据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2022年上半年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和转型(GSS+)债券累计发行量达1.4万亿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共有61%的SLB与温室气体目标挂钩。
景顺ESG客户策略亚太区总监陈浩扬表示,“转型金融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投资者普遍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碳定价将提高且碳排放交易机制将扩展至钢铁制造等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相较过去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气候技术’主导ESG投资,预计未来高碳行业的转型将涌现更多可持续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低碳转型中的价值企业,捕捉可持续融资发行增长中的转型融资机会。我们预计可持续固定收益市场有望实现再扩容。”
此外,报告总结认为,企业、行业和政策面的多维发力是实现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企业应在“1+N”政策体系下,制定减碳目标和战略,加强碳核算及对可持续活动的识别能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金融机构则应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创新工具,落实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