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率狂飙至6%?衰退成定局?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十多年,“更低更长”(LowerforLonger)的预期根深蒂固,即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将维持下去。然而,新冠后一切都被改写,“更高更长”取而代之。
截至当地时间3月8日,美国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幅度高达107点,创上世纪80年代大衰退以来的新高,这主要是近期美联储加息预期再度大幅提升、短端收益率飙升所致,难以扑灭的通胀也是主要推手。高盛再度提升了对终极利率的预期,增加了7月再加息25BP的预测,使得终极利率预测来到5.5%~5.75%。年初的下半年降息预期早已破灭,华尔街正在调整交易策略,押注利率峰值达到6%或更高。
本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鹰派言论更是“吓坏”市场,3月再度重启50BP加息的概率陡增,港股、A股明显回撤。美国经济目前看似无恙,失业率仍处于3.4%的历史新低水平,但在“更高更久”的预期下,美国偿债压力、房地产市场压力、信用风险都或提升,市场对“尾部风险”的担忧与日俱增。
3月重启50BP加息的概率陡增
今年1月,美联储终于放弃了去年单次50~75BP的激进加息模式,转为25BP的传统模式,美股一度欢欣鼓舞,一季度反弹幅度超10%,然而难缠的通胀将政策转向的预期再度击碎。
鲍威尔周二表示,今年的利率峰值可能比12月预期的5.1%更高,并认为如果数据持续火热,有必要更快且更长时间的加息。换句话说,50BP的加息概率再次浮现。利率市场显示3月22日加息50BP的概率已从上周的不到30%跳升至80%,隐含的峰值已升至5.67%。
“对于刚刚放缓至25BP的美联储来说,若再次回到50BP将是一件脸面无光的事,这会突显出此前决策失误的尴尬,令央行信誉受损。但为了遏制通胀,前置性的政策可能是不得不为之的。”某外资行外汇交易员表示。
1月意外火热的经济数据则是导火索——1月非农就业人数是预期的3倍,CPI和PPI皆超出预期。美国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7%,预期4.3%,前值4.4%。通胀的下行并不会一帆风顺,最为顽固的部分是“超级核心通胀”,即核心服务项(不包括住房、医疗等指标的通胀)。
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令薪资居高不下,就业市场却一片火热,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多位专家表示,特朗普任下的移民收紧政策导致五年来移民减少近300万人,疫情后众多50岁以上的人群选择永久性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从而导致薪资涨势难减。
随着激进加息预期的卷土重来,目前2年期美债收益率自2007年以来首次突破5%,和10年期收益率倒挂程度进一步扩大至1.07%。美元指数刷新3个月来的新高,再度冲击106大关。
美国经济“温水煮青蛙”
“不着陆”(NoLanding)最近成为焦点,指通胀维持现时的水平,同时经济增长意外地保持韧性,它已被称为一种“新”的经济情境,类似“软着陆”或“硬着陆”。之所以会讨论“不着陆”,是因为利率高企,但数据仍显示经济活动更有韧性,市场开始相信美联储最后会加息到足以使通胀率回到目标的水平。
历史上,收益率曲线倒挂向来是衰退的领先指标,这次会否不同?上一次倒挂幅度如此之大的时候还是1980年(1980年2月至7月经济衰退)。当时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率于1980年二季度大幅萎缩8%。而且在这一时期,美国失业率由6.3%最高升至7.8%。
目前,美国的就业市场过于火热,让美联储根本没有停止加息的理由。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表示:“我们看这一轮失业率的高点可能从现在的3.4%到4.5%左右,在以往正常的经济衰退下,美国的失业率从低点到高点,应该会增长至少2~3个百分点。”这背后的原因和上述结构性因素息息相关。
同时,经济数据仍异常强劲的支撑就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异常强劲。PIMCO(品浩)北美经济学家威尔丁(Tiffany Wilding)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时代(GFC)自然利率(r*)的下跌也有可能因为多个因素而加速——私营机构去杠杆化的长期调整、信贷质量恶化、更严格的银行监管和财政紧缩政策。“当今的情况似乎不同。自从疫情以来,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整体更为强劲,财政政策则偏向过于扩张,最近更是偏向增加供给,而不仅简单地拉动需求。同时,政府也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消费,加上疫情和乌克兰战争造成的供应冲击,有可能是私营部门投资率上涨的催化剂。”
此外,超额储蓄也持续支撑美国消费者。根据摩根大通的研究,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在疫情前平均每年约为7%,在2021年疫情后政府向民众发钱后突然跳升到16%~17%,这笔钱形成了超额储蓄,这也是美国消费强反弹的主因。
不过,未来经济能否维持强劲仍待观察。一方面,加息的终点仍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摩根大通的研究也提及,实际上在最近几个月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跌到3%了,即大幅低于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威尔丁表示,“不着陆”也引起了争论,有人争论“不着陆”不能当作真正的情境,因为最后只可能陷入“软着陆”或“硬着陆”,即衰退难以避免。
但她也表示,目前结果还难以判断,“温水煮青蛙”的概率较大。换言之,目前美联储的最佳方案是维持加息25BP,逐步上调预期终端利率,并持续对市场传递“限制性利率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的言论。“美国经济或终陷入衰退,即使今天的经济处于非常有弹性的位置。”
亚太股市切换“盘整模式”
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这一波反弹行情都由大量投机性外资的涌入引领,因而也尤其容易受到加息预期变化的影响。此前狂欢的亚太股市再度切至“盘整模式”。
MSCI中国指数从去年10月的低点一度反弹59%,并在春节假期前阶段性触顶,本周上证综指跌破3300,周四收盘报3276点,香港恒生指数亦止步于20000点附近。
不过,目前多数机构依然看好权益市场,并认为近期只是盘整而非反弹的终结。“在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弹性空间更大的成长板块相对更值得看好,具体包括计算机、信创、数字经济、新能源车和储能等方向。”上投摩根基金经理郭晨表示,计算机板块包括信创,未来2~3年或有持续性机会。
在他看来,去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了信创产业的发展目标。而在信创的子板块中,软件行业相对更值得关注,同时,在细分领域内,优先考虑央企和国企,这类企业订单量大,业绩稳定性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A股近期高度关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称“中特估”)。例如,上周上证指数再创反弹新高,但其他指数都明显呈现弱势,“中特估”的行情继续演绎。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表示,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增长、高通胀、高波动,转向中增长、低通胀、低波动。
“现有估值体系下,行业、规模等因子对股票估值的影响相对突出。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估值可能相差数倍。例如,银行业市盈率只有5倍多,不足计算机行业市盈率的十分之一。股票市值和估值存在稳定的负相关性,市值越大,估值往往越低。”
他提及,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周期明显弱化,传统行业的经营并不必然劣于科技行业,中小企业的增长也并不必然快于大企业,基于行业、规模等因子进行估值定价越来越不合时宜。现有估值体系下,国有上市公司的估值明显偏低。以中证国企和中证民企指数为例,前者市盈率只有后者一半,市净率只有后者的三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