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普惠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
日前,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明珠湾金融峰会(2023)全体大会召开,会上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前景》(下称《报告》)指出,数字金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助力普惠服务发展、推进数据要素融通等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数字化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风险成本,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全年增加5.64万亿元,同比多增625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全年增加4.5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召开的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完善支持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精准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融资配套机制,推动普惠小微贷款稳定增长。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表示,普惠金融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承载着改善民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沈艳在发布《报告》时指出,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支付、融资、投资、保险等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通过结合场景、数据和金融创新,有助于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的短板,充分发挥“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的优势,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更有效地服务普惠金融主体。
据王朝弟介绍,目前,在我国,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综合赋能能力全面提升,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使我国实现了基本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中国成人账户拥有率、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超过90%,移动支付普及率和规模均居全球首位;银行机构利用大数据等开展智能风控,对近3000万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多方也着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此前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目标到2025年,数字普惠金融和无障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智慧金融服务与生产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深圳也在不久前出台了《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2023-2025年)》,表示将深化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融资需求。此外,2022年3月,重庆市建成并上线“信易贷·渝惠融”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不过,我国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体系标准尚不完善、科技风险日益凸显等。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王朝弟建议,
一、要坚持金融科技以人为本,加强银行、证券、保险协同联动,加大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投入,更好满足广大“长尾客户”金融需求;
二、要夯实金融科技发展基础,加大数据存储中心、大数据平台、智能计算中心、深度学习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强化研发;
三、要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坚持金融持牌经营、特许经营的基本准则,坚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四、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银行保险机构要构建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尊重消费者的隐私权,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切实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