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又上热搜了。
这个话题从去年炒到今年,因为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存款大幅度增加,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存款再创新纪录。那么,到底存款为何增加呢?
1、爱存钱的中国人,终于学会了“美国老太”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自古有爱存钱的传统,在房地产改革初期,为了让老百姓贷款买房,于是专家们编了一个中美老太太的故事,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终于敢贷款买房、贷款消费了,信用卡、信用贷成了生活必需品。
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布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负债的家庭占比为56.5%,在有负债的家庭中,户均家庭总负债为51.2万元。当然,负债主要用于购房。
2、居民储蓄热情高涨,存款数据连创新高
央行最新披露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天量存款的背后,是居民储蓄热情高涨,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3、关于天量存款认识的几个误区
对于天量存款的增加,有很多误读,最直白的一种,就是认为是老百姓有钱了,而且不愿意消费,将钱存起来,这种观点的除了部分平民百姓,也包括一部分专家学者,于是这些专家学者就提出了建议,疫情后要搞活经济,加大刺激措施,让这些存款都变成消费,比如,拿三分之一的存款去买房,楼市不就火起来了吗?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
中金在研报中指出,关于居民存款的高增长,目前一般观点存在三个理解误区:
一是把储蓄与存款混为一谈,
二是认为居民存款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居民在疫情期间“节省”导致的,
三是有观点认为居民疫情期间不买房不买股是推升居民存款上升的主要原因。
首先,储蓄是一个实体经济概念,收入减去消费,剩下的就是储蓄,而存款是一个货币概念,在货币理论框架中,贷款创造存款。因此,天量存款并不表明居民有天量储蓄。
其次,疫情期间,人们是节省了一些开支,比如旅游,但从整体上来看,居民整体收入在下降,也就是出去开支后可用于储蓄的资金在减少。有报告显示,63%的低收入阶层没钱满足基本的消费,那么,他们哪有能力来增加储蓄呢?
再次,疫情期间,人们是不买房、不买股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4、天量存款的来源及背后的启示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中有79%是定期存款,2022年持续至今的投资者疯抢大额存单也是存款定期化加深的一大表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居民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散点疫情频发下居民消费不振,预防性储蓄高增,
二是地产风险扩散后居民购房意愿低迷,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
三是2022年底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导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回归储蓄。
无论宏观经济数据或者统计数据是怎么样的,我们要看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天量存款的增加,并不表示居民储蓄增加,更不是因为老百姓有钱了,而产生大量的储蓄存款。
真相恰好相反,2012至2021年间主要经济体的GDP消费占比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只有38%,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不是老百姓不愿意消费,而是有三分之二的老百姓没钱消费。
因此,从提振消费,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专家们别总是盯着老百姓那并不鼓囊的钱包,应该考虑怎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增强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人们才有可能敢且愿意消费。